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江苏南京:特大城市与多样生物“共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1:34:00    

在草木葱茏、万物竞发的初夏时节,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长江之畔,老山脚下,作为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在南京,随着经济、人口等一同“扩容”的,还有独特的“物种朋友圈”。

黑鸢翔集,江豚逐浪,玄武湖畔水杉挺拔、老山深处虎凤蝶翩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如何成为南京别具一格的“城市明信片”?

从规划开始 为野生物种腾出空间

在很多不熟悉南京的游客认知中,南京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口众多。无论怎么猜,这座特大城市,似乎与“生物多样性”关系不大。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全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目前已记录到3672个物种,其中有9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包括长江江豚、青头潜鸭、秤锤树、中华虎凤蝶等,这些物种不仅是生态资源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指示物种。

这种“多样的精彩”离不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南京地理位置独特,处于南北交界地带,融合了山、水、城、林自然风貌,地貌类型丰富多样,雨热同季,为生物多样性的孕育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华虎凤蝶等珍稀动植物的发现都是在南京。这也说明了南京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早、历史长、物种丰富。”南京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专家组成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备新曾这样分析。

对于一座特大城市来说,这无疑是种先天优势。但也提出了另一重挑战,如何保护好这些“自然邻居”?

必要且首要的,是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城市空间规划中为物种腾出空间。

为此,南京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定》《南京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监督管理和考核办法》,划定129块生态空间保护区,总面积1470.98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区域的全覆盖。

截至2024年底,南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04%,生态空间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3%。正是绿色空间的不断扩展,为各类生物营造了优质的栖息环境,也为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10月,南京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江苏省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以科技赋能 织密保护监测网络

在南京紫金山、幕府山等地,有一种奇特的树。春季,一树花开如雪,清新雅致;秋季,满树硕果如秤锤,随风摆动。这一我国特有濒危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秤锤树今年有了新变化——其“家族成员”增多,逐步回归南京市民身边。


“我们通过多层次展示栽种、择地回归引种,并引入现代生物技术,提升种群繁育速度,选育生态适应优良新种质,构建秤锤树保护应用场景,打造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本。”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加勤说。

作为科教名城,南京拥有50多所高等院校、90多位两院院士、百万名在校大学生,建有紫金山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科技实力雄厚。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来说,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3年,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多所在宁高校共同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聚合生态领域相关科研院所及科技工作者,建立基础数据库、提供科普知识、分析预测和科技咨询服务,推进生物多样性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除了秤锤树保护性展示与群体扩增研究,联盟还针对生境破碎化问题创新开展“城市绿地生态廊道”研究,运用数据模型和信息系统,分析植被、地形及人为干扰因素。

科技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南京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持续织密“监测网络”,目前全市已建立16个植物、22个陆生脊椎动物、28个陆生昆虫、22个水生生物和26个大型真菌多样性观测样点。无论是“新老朋友”,到访南京的第一时间就能被敏锐感知。

有事实为证。今年以来,高淳东湖村发现了罕见鸟类灰斑鸠,刷新南京物种观测记录;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再生洲区域首次发现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溧水无想山天池首次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就在前不久,科研人员还在浦口珍珠泉景区发现了串珠藻与叉钱苔,丰富了江苏省水生生物多样性记录,也为研究长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提供了新样本。

让全民参与 增强生态文化自觉

“我是一只中华虎凤蝶,老山物种丰富,我和小伙伴每天都吃得饱饱。”“我是‘鸟中仙女’——仙八色鸫,喜欢在深林中盘旋歌唱,人类把那里保护得很好……”今年的南京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浦口区小志愿者化身为南京珍稀动物,用童声讲述着南京本土物种的生存故事。

此类由青少年带来的“生态剧场”,已成为每年5·22的保留节目。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在实际参与中深化对生态保护的认知。

这种寓教于乐的实践正在全市开花结果。南京已连续开展四届“环保小局长”项目,培养363名“环保小局长”,开展了超百项环保小课题研究;连续6年开展“长江大保护 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感受长江生态环境变化;连续8年开展中华虎凤蝶社会同步调查……一系列持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乐趣。

生态保护的乐趣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绽放异彩。迁徙时节,从钟山脚下到玄武湖边,从长江湿地到老山林间,南京随处可见扛着“长枪短炮”的“打鸟人”。在老山脚下的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游客亲手触摸蝴蝶标本,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方法,增强对“小虎”和其“口粮”杜衡的保护意识。浦口区“5·22”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摄影比赛特等奖获得者苏云用镜头捕捉到小猫头鹰灵动的眼神,“我真切地感受到,保护就是对生命的敬畏。”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深入挖掘生物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组织开展自然教育课堂、摄影艺术展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到创新推出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南京市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氛围逐步形成。

“生态保护的更高境界,是让守护成为自觉享受。”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校园到社区,从实验室到绿水青山,南京正以创新实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化为全民共享的生态福祉。当保护不再停留于口号,当参与变为发自内心的热爱,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