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都说“自古山东出好汉”,那“好汉之风”哪里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07:58:00    

一提起山东,人们脑海里立刻会闪现“山东大汉”“山东好汉”等鲜活标签,字里行间满是对山东人魁梧体魄、仁义胸怀与豪爽性情的由衷赞叹。

网络上,关于山东的热评更是饶有趣味:“浩克山东”“自古山东出好汉”“有事山东人真上”“你可以永远相信山东人”等,将这片土地上的侠义精神勾勒得活灵活现。

“好运山东”“山东好汉”2025年山东省第八届武术大会开幕式现场

五千健儿聚岛城,拳风起处显真功。8月15日,“好运山东”“山东好汉”2025年山东省第八届武术大会在青岛拉开帷幕,众多武林高手在崂山“对决”。

作为全国闻名的武术大省,山东人用赛场上的矫健身影与深厚功底,为流淌千年的“好汉之风”再添神韵。

一股“劲儿”

山东功夫的“劲儿”,是黄河水养出来的活身段,泰山石磨出来的铁拳头。它深植齐鲁沃土,既藏着地域的灵秀与豪迈,又透着好汉的刚毅与智巧。

拳随地域生,一乡一风韵。

一方水土养一方“拳”,齐鲁大地的沃土孕育出多样的武术拳种。

比如,崂山九水“土生土长”的梅花长拳,讲究长拳为虚、短拳为实,尤擅长拳短打,不受场地条件限制,被当地人戏称为“炕旮旯”拳;发源于高密的地龙经拳,以跌扑滚翻的倒地攻防技术见长。

再看孙膑拳的智巧、地躺拳的诡谲、大洪拳的刚劲,每一种拳法都扎根于当地的水土人文,带着独特的地域印记。这些武术瑰宝如繁星散落各地,共同构成了山东武术的丰富图景,也让“好汉之风”在一招一式中代代相传。

螳螂拳传承人陈乐平

刚猛融灵动,一招一气象。

山东武术的美学核心在于“形神兼备、刚柔并济”,在一招一式中展现力量与韵律的平衡。

看螳螂拳演练,时而如螳螂捕蝉般急促刁巧,时而又如灵猿攀枝般舒展从容,刚猛中藏着灵动,恰似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势时便收势”的果断与洒脱。

而崂山道教武术,将道教气功与武术技法深度交融,演练时静如古松立崖,动似流泉穿石,虚实相生间藏攻防玄机,为山东武术添一抹“仙风道骨”。

功夫藏文化,一拳一春秋。

山东武术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历史与文化的鲜活载体。习武之人以拳为笔、以身为卷,在腾挪攻守间书写千年华夏文明密码。

孙膑拳结合《孙膑兵法》的军事智略文化,在套路上最讲究手手相连,技击连贯一气呵成,很少有单击动作,给人以轮拳滚打的感觉,“一招不成,再来一招”,进退攻守间尽显兵法智慧。

临清肘捶则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拳理融合河图洛书的数理玄机、易经四象的变化之道、五行八卦的方位智慧,每个动作都对应着古老的文化符号。

一种“精气神儿”

武术从来不光是打个拳、踢个腿,它养人,养的是那股顶天立地的精气神儿;它像块磨刀石,磨出了“山东好汉”的忠义勇武,更磨出了做人做事的实在和敞亮。

勇武之风。

山东武术素来注重实战,螳螂拳的“刁打巧击”、查拳的“放长击远”,每一招都指向“一击制敌”的实战需求。

习武者“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仅练就了“筋骨如铁、身手矫健”的体魄,更培养出“面对强敌不退缩”的胆识。

冷兵器时代,山东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术是保家卫国的技能,习武者在战场上反复锤炼,将“勇武”内化为本能。古往今来,山东诞生了许多忠臣猛将,比如济南人秦琼、东阿人程咬金、抗日名将张自忠和赵登禹等,都是响当当的山东好汉。

崂山道教武术传承人匡如湖

仁义之德。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礼”与“勇”的辩证思想深深融入山东武术的传承之中,带着“礼义与勇武共生”的底色。

“习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武术的武德规范,为山东好汉奠定了“义字为先,艺字为后”的忠义之气,以及“宁舍一招,不违一德”的礼仪之风。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山东人的礼义侠气深入人心。青岛的海边,总有“巧克力大爷”和搜救队员驻守,他们在危难时刻显身手;全国各地无论哪里遇灾,总有“山东兄弟”运粮、送菜,“一卡车一卡车地拉”。

2025年成都世运会,武术首次成为世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图源:封面新闻

正直之气。

武术的动作规范,涵养了“光明磊落、行得正坐得端”的正直之气。山东武术讲究“立身中正、招式严谨”,“拳打卧牛之地,身正不怕影斜”的训诫,要求习武者演练时“头正、身直、步稳”,忌讳“歪门邪道”的投机动作。

这种“堂堂正正”的技术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习武者的行为逻辑,促使他们在生活中也如练拳时一般,为人处世“不搞小动作、不藏私心”,有话直说、遇事敢扛,“行得正、坐得端”。

一腔“新活力”

山东武术的当代传承,正通过体系化工程实现创造性转化。从竞技赛场到社区广场,从武馆授徒到校园习操,这套“组合拳”正让千年武魂焕发新生。

赛场论道,绽放聚合力。

各类武术赛事为传承搭建了广阔平台。举办了八届的“好运山东”“山东好汉”山东省武术大会,已成为武术人的盛会。

赛场上,拳脚翻飞间展现“以武会友”的豪爽与“奋勇争先”的拼搏;赛场外,名家齐聚交流心得,公益课堂探讨武术文化、切磋技艺。

本着创新精神,本届武术大会除保留传统经典项目外,新增武术短兵对抗、自由搏击等实战类项目,增加了赛事的竞技性与观赏性。

2025年山东省第八届武术大会比赛现场

文旅融拳,场景引客来。

这些年,不少武术展演走进古城古街、名胜景区,在与游客的“零距离”互动中,展现传统魅力。

近日,崂山风景区在风景秀丽的崂山太清广场推出《崂山道士之穿墙术》沉浸式短剧,并在互动环节邀请游客亲身体验“拳随山水动”的意境。

未来,或可挖掘更多新场景,比如开设“好汉功夫营”,结合文旅路线设计武术体能挑战,让游客在游览中体验自然的豪迈与武术的刚劲。

课堂传艺,拳种少年心。

青岛多地将武术纳入校园体育课与课后兴趣班。在市南,有国家级非遗项目鸳鸯螳螂拳兴趣班;在崂山,家拳特色武术也走进了试点中小学;在胶州中小学,三铺龙拳的普及率达到100%,练习人数达11万之众,练武的口号声、琅琅的读书声相互交织。

本届武术大会特别设立“武术进学校”项目,聚焦校园武术教育成果展示,为培养青少年武术人才提供交流契机。

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走进青云台社区

社区练武,街巷强体魄。

“习武健身”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

“双臂缓缓上举,如托举朝阳。通三焦,调气血……”在崂山区,一场场走进社区的道教玄真养心操培训课,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老师以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为根基,将其中的招式进行巧妙拆解与重新编排,让古老的武术以更亲民、更具时代感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清晨的社区广场上,居民们跟着口令舒展肢体,在“云手”“转身”间活动筋骨,既传承了武术的养生智慧,又营造了“邻里共练”的和谐氛围。

山东武术的一招一式,好汉精神的一言一行,共同勾勒出“好汉之风”的模样。这股风,从历史深处吹来,在当下传承中愈发强劲,彰显着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字:刘洁

来源|青岛宣传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