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拆解围堵:中国对外开放的破局新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7:41:00    

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面对美国“去风险”战略的供应链重组、欧盟碳关税壁垒的步步紧逼、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的激烈竞争,中国如何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把握主动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马小芳教授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指出,全球价值链重构正凸显中国作为“供给中心”的战略地位,我们要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在产业链安全与全球规则重构中实现突围。



马小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产业政策与产业安全、金融改革与风险防范、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等。主持完成多项高端智库课题,独立撰写《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等专著。

全球价值链重构凸显中国供给中枢优势
在全球价值链深度调整的过程中,中国正从被动参与者转向主动塑造者。联合国贸发会数据显示,2005年到2022年间,中国前向参与度从24%跃升至37%,而后向参与度从17%降至11%,形成与欧美国家相反的“双剪刀差”趋势。
“这表明,中国成功地增加了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其中间品的依赖程度,同时减少了对第三方市场投入的依赖程度,可以得出全球价值链更加依赖中国的投入。”马小芳解读说:毫无疑问,中国是全球价值链的中心之一,并且全球价值链更加依赖中国,这对我国发展中间品贸易,开拓多元化市场是有益的。
外资战略升级破解“去风险”困局
面对外资波动带来的“去风险”挑战,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开放破解困局。2023年到2024年,外资同比下滑背后,“友岸外包”与投资环境不确定性相互交织。但全球知名管理公司科尔尼2024年外商投资信心指数显示,中国跃居全球第三、新兴市场榜首的表现,印证了国际资本的深度信任。
对于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马小芳开出三剂“药方”:破除“玻璃门”实现“既准入又准营”、保障外资国民待遇、强化服务保障制度化安排。这些举措直指外资企业的核心关切,商务部外资圆桌会议与发改委“一对一”走访机制的常态化,展现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出口结构升级展现超强韧性
中国出口结构的韧性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崛起写下生动注脚。2024年7.1%的出口增速背后,是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9.4%、汽车出口首次突破600万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增长60.1%等众多亮眼数据,勾勒出产业升级的清晰轨迹。
马小芳指出:“尽管在全球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情况下,由于我国出口产品门类齐全,产品结构优化,市场多元稳定,出口仍旧表现出极强的韧性与竞争力。”而这种韧性与竞争力,为国内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与创新升级中,推动产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同时,也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优质且多元的产品选择,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制度型开放攻坚自贸区改革深水区
自贸试验区改革挺进深水区,制度型开放迎来攻坚时刻。负面清单从190条压缩至27条的突破背后,数据流动、竞争中立等新规则挑战犹存。
马小芳建议,应实施三方面举措:第一,对接国际规则,在海南、上海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先行试验CPTPP、DEPA条款;第二,强化自贸区“头雁”效应,围绕贸易新业态、数据流动等重点领域开展系统性改革;第三,推动全产业链创新,支持有条件的自贸区发展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全链条集群,海南重点培育旅游、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热带农业四大产业及南繁、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双循环协同应对全球贸易变局
面对内外需双重挑战,双循环协同效应逐渐显现。美国关税新政倒逼下,中国通过扩大能源农产品进口平衡贸易的战略选择,与刺激内需、技术攻关形成政策合力。
马小芳认为,未来须“三管齐下”:首先,反制与谈判结合,对美关税反制同时扩大进口能源、农产品平衡逆差;其次,强化内需与产业链韧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投资消费,攻关“卡脖子”技术保障供应链安全;最后,深化区域合作,依托“一带一路”、RCEP、金砖等机制拓展东盟、中东欧、拉美市场,联合欧盟和新兴经济体维护WTO对冲单边主义。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王璐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