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修炼课堂“真功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7:20:00    

芝罘中学英语教师姜静正在上课。

芝罘中学学生在晨读。 学校供图

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中学初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上,“平均分分差”是个高频词。学校将班级间各科平均分差值作为衡量集体备课成效的重要指标。

“我们在考核时发现,备课组内平均分分差小的,往往整体教学质量就好,说明大家都很团结;如果分差很大,即使某个班级分数很高,整个备课组也会没有后劲,肯定是集体备课出了问题。”芝罘中学教务处主任梅阁解释道。

以“平均分分差”为标尺,该校集体备课迈向深度协同,而这正是芝罘中学教学质量稳居烟台市初中学校第一梯队的重要原因。多年来,学校系统打磨各教学环节,精准把控关键细节,练就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1

课堂扎实学生不掉队

2023年,曲晓媛刚调任芝罘中学校长时,和外界许多人一样有这样的固有认知:“芝罘中学不过是生源好而已,能有什么特别的?”但第一次推门听课后,曲晓媛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是一节初四语文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生字本,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听写生词,随后,课上得“步子小、节奏快”,却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老师对学生非常熟悉,甚至能预判学生会在哪儿出错。”这堂课让曲晓媛感慨:芝罘中学的课堂就俩字——扎实。

精准的目标设计是上好课的第一步。芝罘中学采用“局部解剖法”,将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把整体目标拆成小目标,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价任务,让每个小目标都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体现出教学评的一致性。

提问是深度学习的桥梁,针对有的教师提问随意、缺乏有效性的问题,芝罘中学提炼出“优质问题设计十字要诀”,引导教师做到提问准确、有度、巧妙、有趣,且留出思考的空间。

一节化学课上,教师林洁在两个教学环节后都设置了学生自评环节。课堂尾声,学生对照本节课目标在“自查清单”上打分,即时反馈贯穿课堂始终。“我们从课堂评价和评价量规两方面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让学习效果可见可测。”梅阁介绍,学生的课堂评价直接与分层作业挂钩,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

芝罘中学副校长侯成伟介绍说:“学校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并经常突击检查,如果作业量大或者与公示的作业不符,就会对教师进行约谈。归根结底,这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采访中,曲晓媛不止一次提到“学生身上有一种松弛感”,教师们也说学生“在课堂上敢讲”“思维没被禁锢住”,高中教师对芝罘中学学生评价是“有后劲、有潜力”。在曲晓媛看来,正是高效的课堂、科学的减负以及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才让学生有放松的心灵和从容不迫的成长节奏。

2

课堂准备精益求精

一次,全区数学教师到芝罘中学观摩学习。学校在两栋教学楼间摆出一排长桌,桌上铺满了教师日常批改的点滴:随堂检测的小纸片、周结试题、二次批改的作业本……一位数学教研员感叹:“成绩背后,老师们干了多少工作!”

2013年,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让新教师快速融入集体,学校从集体备课入手加强教学管理。

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率先“试水”,录播教室成了集体备课的临时阵地,通过信号传输让全体教师观摩。这一做法迅速推广到其他学科,教师们共同研讨,确定了集体备课和教案编写的基本规范——“四定五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实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辅资料、作业设计、单元检测的统一。

集体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备作业。细到什么程度?以数学新授课为例,从课堂问题的导入,到讲哪个例题、用几种方法讲、例题后跟哪个练习,再到作业布置,教师们逐一敲定,凡是能想到的,事先都备好。

侯成伟回忆,规范落地之初,日常检查可谓铁面无私。教务处每天派专人按备课组报备的时间、地点进行检查,中层以上干部“蹲级包组”,参与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学校通过制度和管理,逐渐将规范内化为教师的行为自觉。

“大家在同一备课组,本质上是在竞争中求合作,把共享放在第一位并不容易。”曲晓媛直言,集体备课想要做出实效,教师首先要团结。

2014年,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初四数学备课组组长朱广霞跳进题海,将整理好的学习资料毫无保留地分享给组内教师,让大家“只管带着学生往前跑”。那年中考,数学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教师们卸下顾虑,开始抱团成长。“比如在初四数学二轮复习时,每人负责几个专题并在群里共享,复习资料的成型简单高效。除了每周固定的‘通备’,大家随时碰头研讨,分享最新思路,集体备课贯穿于教学的全程。”朱广霞说,深度协作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课堂成为集体教研的落地成果。

这种长期沉淀形成的“共享文化”,正是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优势。

从落实集体备课到推进课堂改革,从作业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到“堂清周结”等制度的建立,芝罘中学不断优化各项教学常规,向细致规范的教学全过程要质量,通过扎扎实实做好每件小事,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3

课堂不仅仅是课堂

“吕瑾瑞,这道题你肯定能做出来。”初三(四)班数学课上,观察到最后一排的吕瑾瑞有点走神,教师王娟把他喊到讲台上做题。

每周六,只要不下大雪,王娟都会带班里的学生沿着海边跑五公里。寒来暑往,有十几名学生坚持了下来,吕瑾瑞便是其中之一。“不在于跑多快,关键是培养这份坚持的毅力,把这股劲儿用在学习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王娟说。

王娟介绍,疫情期间,她带的那届学生面临体育中考,但学生普遍缺乏锻炼,作为班主任她发起了“每天运动半小时”打卡活动,师生们从一公里、两公里慢慢跑到了五公里。

运动拉近了王娟与学生的距离,还顺带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困惑,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从没跟她红过脸。这份坚持也带动许多家长跑起来,有的家长甚至跑下了马拉松。

“课堂不仅仅是课堂,支撑一堂好课的要素太多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对课堂都是一种助力。”曲晓媛补充道。

2019年前,芝罘中学是烟台一中的初中部,资源分配向高中部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初中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曲晓媛在看到学校扎实的课堂的同时,也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教师如果一头“闷”在课堂上、没有见识,一定会走下坡路。

为唤起教师主动成长的自觉,学校成立名师办公室,系统支持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级教师张永芳就是那时来到芝罘中学。作为新成立的名师办公室主任,张永芳对学校236位教师进行了逐一诊断分析,指导大家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组建“科研骨干共同体”“名师成长家园”等团队,搭建起互助成长的平台;每学期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出个性化研训“菜单”,贴合不同教师的培训需求。

改变教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近三年,学校培养市骨干教师、区名师和学科带头人16人,有近20位教师入选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秀等培养项目。

“教师想要成长不能只盯着课堂,课堂外更有广阔天地。”曲晓媛说,“只有在持续学习与实践中,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打磨教育技巧、升华教育艺术,这些改变最终都将反哺课堂教学,推动教学质量实现新的跃升。”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4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王家源 魏海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