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向海图强!上半年天津海洋经济总产值2696.4亿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6:56:00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城市能级跃升的“蓝色引擎”。今年以来,我市各涉海单位锚定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目标,持续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稳步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质效,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上半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达2696.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1%。尤其是海水淡化、海工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多点突破、亮点突出,推动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提升。

  “今年以来,我市一方面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系统总结评估‘十四五’以来重点任务推进成效与重大项目实施进展。截至目前,总投资超2300亿元的65个重点项目,已有58个顺利完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筑牢坚实支撑。”市规划资源局海洋经济与规划处处长范丙泽说,另一方面,我市围绕海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赋能等关键领域,提前谋划储备“十五五”期间涉海重大项目,形成了“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与此同时,《天津市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为陆海资源要素高效联动配置、海岸带空间科学开发保护提供了重要遵循。全市涉海单位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成功突破关键瓶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壮大“蓝色”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我市深挖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重点培育海水利用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航运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一系列标志性项目落地、关键技术突破,壮大“蓝色”新质生产力。

  在南港工业区的海岸线上,一座栈桥式取水泵房矗立涛间,两条直径超1米的取水管将海水源源不断输送至10余公里外的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厂区。

  该项目一期于2024年底正式投产,采用先进双膜法技术,通过“取水头部—泵站”一体式取水设施和栈桥式海上输水管线实现近岸取水,全年可替代、节约淡水资源超4000万吨。如今,项目产能稳步爬坡,已达12万吨/日,为天津及周边地区水资源安全提供重要补充。

  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的10万吨级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建设也在加速推进,其中单机1万吨/日海水淡化系统工程已顺利建成。待项目全面投用后,这里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海水淡化关键设备评测平台,为全球海水淡化装备提供权威验证与性能评价服务,助力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向更高水平突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津海水淡化总体产能已达42.6万吨/日,稳居全国沿海城市第二位。

  我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驻津央企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以来捷报频传——深水海管铺设智能监测装备“海卫”系统圆满完成海试,标志着项目进展取得关键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水油气行业无人遥控潜水器(ROV)七功能机械手首次成功应用,各项关键性能指标均达设计标准,填补了国内深海作业装备领域的技术空白;国内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正式投用,实现从“人工喷涂”到“智能智造”的跨越。

  在海油发展天津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一期),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作为我国首个实现海洋油气装备全生命周期智能运营的示范项目,该基地打通了从设计制造、检测试验到运维保障的全链条,成为海洋装备“智”造的新标杆。

  今年上半年,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实力稳步攀升,实现增加值14.9亿元,同比增长8.8%,筑牢我国深海开发装备的“国产化基石”。

  从海洋中萃取“健康密码”,天津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正加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海洋宝藏”转化为产业优势。

  丹娜生物基于鲎资源开发利用平台,开发了与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相匹配的全自动工作站,大幅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渤化集团建立起一套高效、稳定的盐藻和海水小球藻中生物活性物质及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纯化工艺,打开海洋生物资源多元化利用新空间。

  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我市持续推进海洋可再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扩大海洋电力业发展规模。

  在渤海湾畔,三峡天津南港海上风电项目、华能防波堤风电项目已先后并网发电,巨大的风轮在海风驱动下不停转动,将清洁电能送入电网。截至目前,天津海上风电设备容量已达75.44万千瓦。

  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效益也大幅攀升。上半年,天津海洋电力产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40.9%,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做强优势产业“蓝色品牌”

  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与深厚产业积淀,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及石油化工业、海洋旅游与文化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焕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蓝色品牌”。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油气增储上产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推动海洋油气产量稳步攀升。上半年,海洋原油产量达2043.44万吨,同比增长3.3%;海洋天然气产量25.99亿立方米,同比大幅增长17.2%,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蓝色动能”。

  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吸引全球航运精英汇聚,第五届东疆航运产业周搭建起行业交流合作平台……今年以来,我市以高端航运活动为纽带,持续扩大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的行业影响力,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与城市发展、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海陆交汇点,天津港加快打造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智能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上半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96亿吨,同比增长2.3%;集装箱吞吐量1224.7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1%。我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204.5亿元,同比增长6.6%。

  东疆湾的沙滩上,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吸引数万观众共赴“海洋狂欢”;滨海文化中心,游客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今年以来,我市深挖海洋文旅资源潜力,推动海洋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蓝色海岸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热点。

  邮轮经济的复苏为海洋文旅产业添势赋能。我市持续巩固提升邮轮产业优势,不断延伸邮轮产业链条,开通邮轮食品船供业务,为国际邮轮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务。上半年,累计接待国际邮轮42艘次,出入境旅客15万人次。我市海洋文化与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353.9亿元,同比增长6.3%,以多元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亲海文旅消费目的地。

  海洋化工重大项目有序实施。渤化“两化”搬迁升级改造一期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中石化南港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天津高端石化产业的部分空白,更像“强磁石”一般,吸引一批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的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落地。

  “天津将持续着力提升现代海洋产业能级,科学利用与保护海洋资源,全力争创高水平海洋开放新优势,加速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市规划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高明兴表示,下一步,将加快编制《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系统谋划未来五年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步策划储备一批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确保海洋经济发展始终沿着科学规划的轨道稳步推进。加快推进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协调推动涉海重大项目、平台建设,促进海水淡化、海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记者 陈璠)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