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看看古人如何行酒令:昨天的酒筹酒令,今日的大唐国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8 15:51:47    



无酒不成礼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发现,果实发酵后,可酿成具有甘醇味道的饮料——酒。伴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酒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酒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其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文艺创作以及审美表达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饮酒不只是饮酒,更是在饮文化。

古人对酒文化的形容除了“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无酒不成礼”外,亦有欧阳修对酒宴的氛围,予以“觥筹交错”的形容。其中的“觥”意为酒杯,而“筹”是古代宴席上助兴取乐的游戏。我国古代文明极为重视礼法,为了规范饮酒行为,专门制定了一系列与饮酒有关的规定,即“酒令”。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魅力体现。






酒令

酒令最早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即是对酒令的最好诠释。酒令大致分为俗令和雅令。猜拳、猜物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一般指文字令,多流行于文人墨客之中,包含筹令、谜语令、字词令等。

酒令开始时,会在席间推荐一人为“令官”,余下的人按要求轮流说出相对应的诗词、联语,或者依照做骰子令、抛打令等游戏,违令者或负者予以喝酒之惩罚。唐代诗人白居易便有“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以及“闲徵雅令穷经吏,醉听新吟胜管弦”之咏,意思是说酒宴中的雅令要比丝竹管乐更富有意趣。

且开放、宽容如唐朝,还设有“佐主史”“立之监”的官职,即是酒令的执行者。酒令官不仅要擅长各种酒令游戏,还应拥有过人的酒量。总的来说,行酒令就像是席间的“催化剂”,其主要目的在于活跃现场的气氛。










龟形酒筹筒

如果说,文人与茶的互动透着清雅之秀,那么文人与酒的互动则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喧闹。历代王朝,从先秦的射箭助酒,到汉代的投壶罚酒,再到魏晋阮籍赌棋饮酒,东晋王羲之曲水流觞赋诗罚酒……可以说,酒令文化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雅致。而唐代,更是一个饮酒成风,酒令盛行的时代。故此也有“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的说法。





另外,唐朝也发明了许多专门用来行令劝酒的小玩具,就比如这件出土于镇江丁卯桥的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

它是我国最早出土的唐代饮酒行令的筹令用具,也是唐代金银器的绝唱。其中玉烛的座是道教神物金龟,又是四灵之一,并被古人视为祥瑞之物。且“玉烛”一词出自《尔雅释天》,意为“四时和谓之玉烛”,用以形容太平盛世。打开莲花形筒盖后,可以看到藏在其中的50根酒令筹,每根酒令筹的上半段采自《论语》中的语句,下半段则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分别规定了六种饮酒的情况,包括“自饮(酌)”、“伴饮”、“劝饮”、“处(罚)”、“放(皆不饮)”、“指定人饮”六种。

这筹令中的内容也很有意思,比如“乘肥马,衣轻裘——衣服鲜好,处十分”,即是今天装扮最漂亮的人,要罚一整杯酒;“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即是要求好友共饮一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即是这一轮大家都不用喝。

(PS:“十分”意指一杯,“五分”即是半杯的意思)





酒席上筹骰叮当响,通宵达旦,众宾欢也。着实令人艳羡。而后人亦对这段盛世辉煌感叹道:“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说起来,古人酒席间颇多雅兴,绝不只是单纯饮酒这么简单,酒令已然成为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当今社会,酒令文化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我们似乎也越来越习惯于酒席间的哄闹劝酒。虽然欢乐常在,但却少了几分古人的雅趣。或许,以后的酒局,我们也可以如法炮制,岂不乐哉!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