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古称仲秋。
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诗中:“八月仲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又称月夕,《提要录》记载:“八月十五为月夕。”
中秋的传统习俗很多,自古有赏月、拜月和吃月饼等旧俗,但流传至今最广的就是赏月了。
古代赏月的习俗是,在庭院摆上瓜果和月饼,观赏明月和桂花、秋海棠等,祭祀太阴星君,就是月神的意思,祭祀结束后,群饮为乐。
这一习俗渊源于西周。
当时,宫廷在镐京城西设月坛,方四丈,每逢中秋之夕,帝王穿上白衣,骑白马前往祭祀。《龙城录》记载,唐代开元六年 (718 年),唐玄宗梦游广寒官,见十余名仙娥皆穿皓衣,乘坐白鸾,歌舞于桂树之下,乐音清丽。玄宗素解音律,遂记其声,编律成音,这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谱的由来。
相传自从唐明皇邀游月宫后,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气更盛。
当时,文人学士崇尚朱熹儒家理学,时兴身穿素服,在中秋赏月时观看仙鹤翩翩起舞。
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宫内桥上赏月。宫中池塘盛开白色莲花,池上之桥以莹澈如玉的砖石砌之,并以金钉饺。
至于帝王在桥上赏月欢宴时所用的御几、御榻以及瓶、炉、酒器等,皆以水晶制成,与月色相映成辉。池之两岸官女和教坊乐工用白玉笙等乐器奏乐,其中吹笛者就多达200人。
南宋临安中秋赏月的另一奇观就是钱塘江潮,每逢八月十五至十八,海潮为最盛。
《乾淳岁时记》等记载,淳熙十年(1183 年),宋孝宗观潮,只见在月光下,海潮“初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犹如干军万骑簇拥而来,不可卒遏;又有善泅的舟人、渔民数百人,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鲸波万切之中,迎潮而上,谓之弄潮,腾身百变,而旗不沾湿,以此夸能。
元代,《元氏掖庭记》记载,至大二年 (1309 年) 中秋之夕,元武宗与诸妃嫔泛舟于禁苑太液池,“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竟戏群集”。又有彩帛装饰华丽之小舟,在池上采摘菱、莲蓬,轻快便捷,往来如飞。
明、清两代,民间在中秋祭月时除供瓜藕、月饼外,还置月宫符像,上画月神和月宫,金碧缤纷;又供彩塑“兔儿爷”,状如将军,头戴冠帽,身披甲胄,或骑于虎背上,或身后插旗幡,俨然大将风度,粗拙可爱。
在江苏扬州、苏州等地,游人于中秋之夕泛舟于江河之上,或聚集在桥上赏月。
广东南雄则以大柚子剔刻成柚灯,内燃以烛,与月色争辉。
秋月守在一旁,见她醒来连忙上前:“殿下,可还疼得厉害?”宋妤想起昏迷前的一幕,心口又是一窒:“江奕呢?”说起这事,秋月就红了眼。“九千岁实在偏心,您伤了脚踝,陛下大怒要罚那江璃,九千
2025-09-16 15:12:39 文章推荐南黎突然被顾然的这个转折弄得一愣,本来不错的氛围被顾然弄得非常尴尬。而随后,却是看到顾然开口道:“我以后,注定要走上人生顶峰,你想要做我的专属跑腿,没有个985的底蕴,可跟不上
2025-09-16 15:01:54 文章推荐秦夜闻言,原本忐忑的心情反而平静了不少。这话听着凶狠,可楚岚的语气里,分明带着犹豫和为难。“我明白你的顾虑。”秦夜缓缓睁开眼,轻叹一声道:“若信不过我,怕我泄露秘密……动
2025-09-16 14:50:14 文章推荐小说《大学后,妈妈每天给我限额五角钱》,分享给大家阅读,主要人物有陈丽赵静怡,是作者阿菜肉肉包精心出品的好书。文章无广告版本十分耐读,精彩剧情讲述了:我怕打扰到室友睡觉,于是
2025-09-16 14:37:35 文章推荐《他沉寂多年,只因等她开口》是一部短篇言情小说,由作家南风茉莉创作。故事围绕着沈书瑶顾世钧展开,揭示了沈书瑶顾世钧的冒险与成长。这部小说兼具紧凑的情节和深度的人物
2025-09-16 10:44:22 文章推荐